全聚焦│纪录片《吴健雄》创作策划会在无锡荡口召开
在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期间,纪录片《吴健雄》进行了创作策划会。吴健雄的亲属、《吴健雄传》的作者和纪录片主创代表、专家学者以及高校代表一起参加,进行了深入地交流,提出了中肯的建议。
在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期间,纪录片《吴健雄》进行了创作策划会。吴健雄的亲属、《吴健雄传》的作者和纪录片主创代表、专家学者以及高校代表一起参加,进行了深入地交流,提出了中肯的建议。
2025年11月15日,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、中共太仓市委联合出品的纪录片《吴健雄》在无锡荡口古镇举行创作策划会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,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葛莱,太仓市委常委、宣
东南大学在2024年短短一年内,像是按下了快进键,科技创新、学科变革和国际影响都实现了爆炸性飞跃。
“相亲软件匹配十次不如胡适一次饭局”——1920年北平,北大校长胡适把4块钱结婚证塞进邮筒,顺带帮沈从文追到张兆和,150对文化人因此脱单,鸳鸯谱今天还在台北展览。
1953–1955年,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两种几乎相同的介子:τ⁺和θ⁺。它们的质量和寿命几乎相同,但衰变模式不同:
▲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,原籍江苏苏州,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,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,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。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,享年98岁。
秋风吹彻燕园,星空中那颗编号3421的"杨振宁星",似乎比往日更显澄澈,却照不亮先生归真的路。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巨匠,终究在2025年的深秋与我们作别,留下满世清辉与无尽哀思。
2025年10月18日,杨振宁先生在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这事一出来,全世界科学圈子都炸了锅,他可是1957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首位华人,贡献大到能改写粒子物理那块儿的历史。
杨振宁走了,但他留给世界的东西明显:一条动摇旧观念的路、一套描述自然相互作用的数学框架、还有一条把中国科学界和国际学术界连起来的通道。把这三样东西先摆在眼前,再回头把来龙去脉说清楚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启动了代号为“曼哈顿计划”的秘密科学工程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、最昂贵、也最具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之一。该计划始于1939年,在1942年正式加速推进,其核心目标是研发原子弹,以抢占战略主导地位。
当我们回望20世纪物理学的星空,杨振宁先生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,用突破与坚守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。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,用三件大事深刻改变了世界,至今仍在影响着科学与家国的未来。
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作为一个在物理学史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家,很多人只知道他曾得到过诺贝尔奖,或听说他和李政道是因为宇称不守恒获得的诺贝尔奖。但实际上除了宇称不守恒外,杨振宁还有两个足以改变物理学的重要工作:杨-米尔斯场论和杨-巴克斯特方程。
星辰陨落,风范长存。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先生虽逝,但他与东南大学跨越36载的深厚情谊与科学对话,已成为这所百廿三载学府珍贵记忆的一部分,持续照亮后学探索真理的
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“姐圈苦流量久矣”,中秋夜吴越一句“我愿做先锋”直接把热搜炸成烟花——2025年9月17日央视秋晚,北京主会场,52岁吴越搭档27岁刘昊然,把原剧本“基石”改成“先锋”,一秒点燃全网。
打开各类讨论,“中国精英赴美发展”的话题总不缺席,但有个现象一直让人困惑:明明不少人才选择去海外,中美之间的差距却在逐年缩小。
“苏州对父亲的影响很深,他在自传中,把苏州比作幼年时代的保姆。”在9月13日举行的全国科普月苏州主场活动上,致敬高士其科普展拉开帷幕,分5个部分展出了“中国科普第一人”高士其的生平。中国科普研究所原研究员、高士其之子高志其特地来到现场,把父亲对科普事业的追求、